MBA是培养商业领导者的制度。什么是商业的领导者呢?就是能在商业活动中带领大家赚钱的人。因此MBA培养方向是由市场所决定的。由于商业人才的培养周期长,就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对未来的预测往往是不准确的。通过分析现有的事实推断未来趋势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目前的现实是:(1)2015年中国的GDP据世界银行预测是10.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000亿美元。美国是17.5万亿美元,增长了5000亿美元。中国尽管在经济上遇到了暂时的困难,美国经济尽管企稳向好,但还是被中国在不断的缩小着差距。(2)截止到2015年7月我国仅中央政府所掌握的海外资产就有62万亿美元之多。据推测,地方和民间所拥有的海外资产不低于这个数字。(3)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法律、环境、土地、人工成本的加大,资本的边际贡献率会逐渐的降低。这就要求我们的商业领导者的视线必须投向海外市场的广阔天地去那里建功立业和大有作为一番。我国政府也推出了面向全球的一路一带的政策。那么中国商人在未来10-20年中面临的什么样的趋势呢?
那必然是中国和平崛起背景下的全球化去挑战现有的以欧美为主导的全球化。由于科技的进步,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日益增加。这次挑战主要是用和平竞争的方式进行的,当然也不排除局部的热战或冷战。在和平竞争中,商业竞争是主要的手段。而在商业竞争中我们现阶段最缺乏的就是能迎接这种挑战的商业人才。这种商业人才不仅需要熟悉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管理,还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人要走多远,要走多块。而对这些人才的培养就历史性的落在了国内的商学院的身上。未来,中国将有部分的商学院因此而享誉世界,成为中国的沃顿、哈佛、布兹商。发令枪已然响起,而选手们却茫然不知方向。谁第一个起跑,谁就将得到丰盛的回报。诚然,辽宁大学商学院的资源无法与我国的一流商学院比肩。但只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关键的领域中,就会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举个例子。1948年初,解放战争已进入到了战略决战的阶段。中共敏锐的感觉到战争胜利后需要大量的熟悉城市管理的干部用以接管城市。于是就在东北、华北解放区开设了“南下干部培训班”,培养了大批的熟悉城市工作的干部。以至于建国后相当的一段时期内,东北的“南下干部”在全国个大中城市中发挥了骨干的作用。现在又是一个“1948年初”,我们的商业人才将随着我们的资本奔赴世界各地,而新的“南下干部培训班”还没建立起来。建立适合这一趋势的人才培养体系必将是我国MBA教育发展的方向。
辽大商学院的优势在于(1)辽大的院系配置较为齐全,方便收集资源。(2)辽大商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实力和资源。(3)沈阳的地理位置在东三省范围内相对比较有利于吸收各方面的资源。但劣势也是明显的:(1)辽大的资源和名气相对有限。(2)现有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零散。(3)各科老师授课随意性较大,形不成合力。
辽大最大的机会就是当下国内各商业学院对能够海外经营的人才培养还不够重视,对企业将要迫切需求这类人才的情况认识不够深刻。给了辽大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而最大的挑战也在于这个机会的窗口期会很短暂。并且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方向,知识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还没有先例可以模仿。
基于以上的分析辽大商学院应采取SO进取性战略。积极的去迎接这一挑战。商学院应在课程设置大体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授课内容,增加针对性。比如:在法律常识课中加入国际法的相关内容。介绍在海外环境中经商怎样获得领事协助,遇到纠纷、争议怎样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我本人就是在MBA的法律常识课中知道海牙的商业仲裁法庭的。外语授课中,由于大家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对商业英语的学习只是丰富词汇量的过程。如果能让外语学院的老师介绍一下世界的主要语系特点。以及怎样尽快掌握一门外语口语的技巧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据说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的队员可以在不长的时间内掌握一门不熟悉的外语。可见这方面是有规律可循的。辽大有不少第三世界的留学生,可以让他们和MBA学院进行一些互动。比如在期末测试中看看谁能掌握一门从来没学过的外语。每次新学员入学都要进行拓展训练,如果能和沈阳炮兵学院取得联系,加入一些军事常识教育,比如轻武器辨识、战场上如何逃生等。对将来也许身处战乱中的学员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学习经历了。
辽大可以主动与一些我国有海外业务的大型企业商谈,举行十几天到数个月的短训班。先把这些想法实验一下,积累经验与口碑。因为企业如果就派往国外的员工单独培训往往事倍功半。而辽大提供的产品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短训班的形式逐步推进改革,进可攻退可守。比较灵活,也便于让学校各方面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