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她没有错不是吗?雾霾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而且这也是为我们人类自己好。可是…
片子本身商业化的气息太浓厚了,但是这样的事不走商业化的道路又产生不了这么广泛的影响力,这本身也是一个矛盾
caizige
2014/7/24 12:42:16
我对柴静的这片子的态度是取其精华,至于“糟粕”还没到被世人唾弃和网喷的程度。与其浪费大量时间在雾霾里愤然忙着贬损或崇拜,不如抓住这次难得的让政府为之动容的机会改变点什么。
感觉这部片子最大的呼唤不在雾霾,而是让我感到深深地自卑,为没权力自卑,更为有义务而最自卑,我猜柴姑娘想表达:其实深藏片子和污染背后的并不是雾霾,而是一条不怕火炼的纯金链条。
官媒,自媒从新闻联播到微博微信,因一个纪录片开始全民关注污染和雾霾,或说敦促或说开始整治大气污染,我觉得这就是报道的力量和魅力所在,她已经达到目的了。
网上有柴静阴谋论,柴静撕逼说,柴静伪科学,当然还有力挺柴静派。我不太懂哲学,但好像是从课本上见过马克思主义好像是说抓主要矛盾,那我猜这部片的主要矛盾是提醒人们注意大气污染,促进大气整治减少雾霾。而不是柴静平时抽不抽烟,开什么车,在哪生活,她的孩子为什么患病。非黑即白的口水仗已经骂了两天不见结果。以一个平民的身份自掏腰包做了一件可以与13亿人共享利益的事,有句话叫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
自媒时代到来,每个人都可以共享信息,自由评论。柴静的片子当然要有质疑的声音存在,因为尽善尽美是不存在的。网络道德化是件好事,但是好像道德没有理智化,而是脑残化了。试想,你饿了10天10夜,这时候有人给你一碗饭,你会因为饭里没加鸡蛋而大骂给你饭的人吗?是会吃饭解决饿的问题还是对着鸡挑三拣四?请让理智恢复正常,再用理智看看道德,最后拿起鼠标。面对面厚道,网对网也得厚道。
最后再送一句话: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曼德拉
看了之后我觉得还是挺受触动的,让大众对雾霾走了一些进一步的了解。呼吁监督举报少开车,也许并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但能给大家留个印象就足够了。以前觉得民众观念变了意识强了自然能自下而上有所改变,后来发现所有人都指责有关部门指责相关企业甚至制度,没有人自己改变。一个人又能干得了什么呢。但是在网上说得再有理,还不如生活中哪怕少随地扔一点垃圾来的实在。骂柴静的人,大多都是骂她个人,而不是就事论事。更有甚者盲目跟风为了显得自己多么屌逼格多么高。
dgsfeng
2014/7/25 19:38:10
楼主你去知乎搜一下柴静相关吧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看不到”的
我就是学环境的,现在环境保护真的处于一个很尴尬的阶段…我觉得视频不管怎样,至少让国民注意到环保了,其他无所谓好嘛…还有我觉得我毕业工作还是有点希望的
中国的问题,很大的原因,就是不做事的人对做事的人指手画脚
twoand9
2014/7/29 13:15:59
真是,看豆瓣上那么多喷子都无语了,也不知道是想刷评论数怎么着,今天的中国社会,面临公共问题,情绪表达多于理性追求,借此“国情”,便有某些“社会良知”不仅得意于自我无知无畏、顶之下》是求理、讲理,以理服人的。这个专题片的力量,是牢牢的建立在对真相的渴求、对科学的尊重和对真理的敬畏之上的。以讹传讹,更以危言耸听、谣言惑众作为代言公众的常态。
今天的中国社会,面临公共问题,情绪表达多于理性追求,借此“国情”,便有某些“社会良知”不仅得意于自我无知无畏、以讹传讹,更以危言耸听、谣言惑众作为代言公众的常态。
毕竟这是特色国度,你做的任何事都不可能所有人喜欢,仅此而已
不吹不黑,她这个片子的意义是好的,但是方向不对,也没法解决问题,所以觉得略鸡肋,但是骂她肯定是不对的
baijiahu
2014/8/1 23:00:51
我不太喜欢柴静,因为她的《看见》,苍穹之下也没看,不过感觉理念蛮好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