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港浸大博文雅志 → 哲学家11号阿YAO如是说
查看完整版本:哲学家11号阿YAO如是说
2014/1/2 10:23:07

自从5年前养成阅读习惯以来,看了200多本课外书,也从一个昏睡或烂醉之徒变成了一个醒客,醒客的快乐主要是内心的丰富带来的,特别是阅读哲学类的书籍,能够感受到灵魂觉醒的惊喜。另外,在5年养成阅读习惯以前,我似乎对自己是麻木的,经常感到空虚,是什么空虚呢?应该就是每个人都有的灵魂,现在回头过来看,应试教育确实是使人的灵魂昏睡的罪魁祸首,它剥夺孩子的童年,扼杀少年人的求知欲,阻碍青年人的独立思考,所做的正是教育的反面。我庆幸自己在心智基本定型以前捡回了“阅读”这种人性中最宝贵的特质之一,使我在这个无趣而平庸的时代能够清醒地生活,但很多同龄人就不是那么幸运了,或许是有了比较之后的看法,有一句话叫“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猪幸福”,此话在醒客们心中基本是个共识,众人皆醉,惟我独醒,诚然是很痛苦的,不过,醒客自有醒客的快乐,其中除了阅读外就自我觉醒地过日常生活的一种真实感,在我5年前昏睡状态是不能体验的。 

  

再谈阅读什么书比较好,文学可以看看昆德拉,卡尔维诺,还有西方古典的,比如歌德。历史可以先看《史记》《历史研究》《全球通史》等,哲学可以先看梯利《西方哲学史》,然后找几个喜欢的哲学家去看他们的原著,我觉得柏拉图,叔本华,尼采的原著都比较好懂,中国的老子,庄子也比较易懂,康德的最好有些基础才去看,他的书内容过于艰深。心理学可以看看戴维。迈尔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对于看这些书,不仅能提升判断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人内心丰富,“自我”的觉醒的确重要,内在自我不觉醒的话无论每天做什么事情,我都感不到意义所在。


2014/1/2 20:52:35

兴趣与教育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
○人的差异产生在业余时间。(爱因斯坦)
一.美国人经常强调一个观点,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美国人也真的把这一观点贯彻进了他们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其中颇有几分可寻思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我简单的说一下。
兴趣是什么?我上面已经做了一番解释,兴趣即:单个规则指导相应行为的反馈信息满足了其利益需求标准,而让他很满足,很有快感,所以他就对这一规则产生了依赖和需求。即产生了兴趣爱好。

用更形象的具体说法就是:当你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你学习数学指导你行为的反馈信息是老师赞扬和表扬了你,同学们也开始羡慕了你,你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学习的快感,因而你喜欢上了学习数学;或者在你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你学习物理的反馈信息是你体会到了物理学其中的无限魅力,你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很有快感,所以你喜欢上了学习物理,你喜欢上了探讨物理知识。也或者当你学习了C语言之后,你感到很有成就感,所以你喜欢上了学习C语言。喜欢上了学习某某科目,能够从学习某某科目中获得快感,你很期待学习他们很期待自己能够在此方面获得更大的快感,这种为了快感而自愿学习的教育,就是兴趣教育。
与自愿学习的兴趣教育相对的则是强迫学习的应试教育。一种学生们为了避免痛苦,被人强迫学习的教育。一种教育是为了获得快感快乐而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创造知识;而另一种教育则是为避免痛苦为了应付而学习知识而掌握知识。这是这两种教育的本质区别,也注定了这两种教育会有良种不同的效果。
我们中国的孩子是被人强迫为了避免痛苦才学习的,所以,当强制力量一旦减弱或消失,他们就会放下课本丢弃课本,如同黄河之水一样,一去不复返。除非是强制力量的回归。但即便我们再次受到强制力量的约束而坐在那里学习,我们也只是在应付老师提出的任务,应付家长的期待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在这样的一个为了应付为了避免痛苦而学习的教育环境下,如果你期待它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那你是一个蠢蛋。
而在美国的教育则与我们不同,在那里,只有自由是唯一的规则,学生的权利及地位备受尊重;在那里,只有兴趣是唯一的老师,学生的行为完全受自己支配而不用受到强制力量的调遣;在那里,学生们是为了追求快感快乐而学习的,他们是自愿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在那样的教育体制下,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现货的,他们的生活都是富有情趣的。而当然,他们也必然是成功的。

二.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有人研究过,如果一个人对本职工作有兴趣,工作的积极性就高,就能发挥出他的全部才能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如果一个人对工作没有兴趣,工作积极性就低,只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在古今中外的著名学者能够取得成绩和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就是因为在青年时期对学习和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有强烈的爱好,这种兴趣和爱好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力量。推动着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辛勤耕耘,并取得辉煌的成绩。达尔文在《自传》中曾说:“就我记得的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的多样的趣味,沉溺于我感兴趣的事物,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达尔文青年时代的兴趣对他创立的生物进化论起了重要的作用


2014/1/3 8:25:55

(康德名言) 
有三样 东西 有助于 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 

1.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因为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2.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 

3.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4.不学会幽默和风趣 ,人生就太苦了。 


5.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 

10.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11.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12.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备注:这里的工作是指你所爱好的工作。) 

13、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14、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 
 
15、活动或运动是人体健康的导师. 
 
16.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 
 
17。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18。“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2014/1/4 1:18:13

广告已删除。
此帖已加精。
看不懂标题啊??


2014/1/4 14:53:23

台湾漫画家弯弯说过”幻灭是成长的开始 ”。
、、、、、、
康德语录:
"为了实现一个伟大抱负去进行按部就班,永往直前的工作,结果就充实了时间(工作延长生命),这是使自己生活快乐但又满足于生活的唯一可靠的手段。"
“有学问,然后有先见;有先见,然后能力行。”
、、、、、、
黑格尔:“玫瑰灿烂绽放的瞬间并不逊色于高山的永恒”


2014/1/5 6:09:15

赵汀阳:在读书中思考——谈读书(节选)

书对于我基本上就是劳动工具,就像工人的车床士兵的枪,而不是一种趣味。在书房读书和在外面坐在一块石头上读书没什么区别。不管一本书的作者是多么伟大的人,我都把他看成是一个对话者。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他哪些地方说对了,哪些地方不对。读书有助于思考问题,所以才读书。一旦产生了思想,就把书忘了。如果是无助于思想的书就不读了,没功夫读,我是个劳动者,要先考虑劳动。当然,在少年儿童时候,还没有学会思想和劳动,书大概就算是趣味和娱乐了。

  …………

  三、康德激发了哲学兴趣
  1978年上大学之后文学看得不多,应该说很少。也看了一些现代作品。博尔赫兹的都很好,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及一些中短篇也很好,还有卡森?麦克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很动人,前几年又出过她的《心是孤独的猎人》。还有迪伦?马特的非标准侦探小说,看起来在写案件,实际上在写人性。爱伦坡的侦探小说也喜欢。后来认识了艾柯,于是读了他的《玫瑰之名》。这本小说太有名,人人见了他就要说这本书,艾柯好像比较烦,他更喜欢谈论学术而不是小说。不过我问他书里的毒药,类似中国传说的迷魂药,这他喜欢说,他说是一个化学家给的货真价实的配方,后来考虑到留着配方可能有点违法乱纪,就给烧了。国内作家的作品看得少,一时想不起来了,不过刘恒的《四条汉子》很有趣,这我记得。还读过王朔的《无知者无畏》,里面关于大众文化的分析令人佩服,像王朔这样全都是实话的书恐怕世所罕见。
  因为学哲学做哲学,所以主要看的是哲学的书。读真正的哲学书是在大学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开始的,蓝公武的文言译本,开始看不太懂,但觉得这是一种真正的哲学,它讨论分析问题,而不是告诉人一些可以背诵的据说是“原理”的东西。哲学原来是讨论问题的,这个发现对我是个觉悟。由此知道了那些原理和所谓哲理为什么都看不下去,那些原理和哲理都想充当标准答案,假如真是标准答案和真理,那还想什么? 思想就不再需要了,人人都该歇着了,脑子也就废了。意识形态和宗教都希望人们不再思考,只想让人们去相信和背诵,这我就不乐意了。当我发现哲学其实是在讨论问题,就知道有事可做了。当时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不是字面上看不懂,而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讨论这些问题而不是那些问题,为什么这样分析而不是那样分析。我们班的盛晓明同学帮了我很大的忙,他的康德读得好,听他解说康德,感觉懂了。一旦搞清楚问题和目的,书就好读了。接着又读了康德其他的著作如《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之类的。后来有了自己的哲学思路,就不同意康德理论了,但始终对康德充满敬意。
  大学毕业后很长时间里没什么钱买书,也没有书架,书就堆地上,也没有什么书房。但这对思考问题没有影响,思考就是思考。现在留下来的旧书不多了,有一些后来发现对研究工作没什么用的被当做废品卖掉了,书已经淘汰好几轮了,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存放图书,只好淘汰一些书,把用得着的书剩下来。在有钱买书之前,主要是借图书馆的书看,尤其是英文版的专业书。1985 年到1993年左右,由于研究的是西学,就很少读中国书,都是在社科院图书馆借英文书读,其中维特根斯坦读得最多,至今对《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保持敬意。康德、胡塞尔以及别的也读得一些。后来对中国问题感兴趣,又重新读中国书,好像与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有关,这本书读了许多遍,真是好书。近些年来读得多的是《尚书》、各种《春秋》、《礼记》、《国语》、《战国策》、《逸周书》、《仪礼》以及先秦诸子之类。年轻时候以为孔孟的书是最好的国学,后来发现管子、荀子、商鞅、韩非甚至吕不韦所讨论的问题比孔孟丰富多了,孔孟思路其实很狭隘的。当然,最好的还是《尚书》。
  读书也是一种劳动,而不是享乐。读书就是与书中思想进行对话,和作者一起讨论分析问题,不仅要提出自己的论证,还要提作者想下一步的反论以便反驳自己,问题越难就越有兴趣,当然也就变成了艰苦的劳动。由于哲学问题都是几乎不可能彻底解决的难题,所以最适合成为劳动对象。不过如果是想读本能够休息的书,可能会选择读非常荒谬的书,但一定是有幽默感的,假如荒谬又认真,就恐怖了。我有一本这样的好书,叫《这本书叫什么》,其中有许多逻辑推论的笑话。奇怪的是,这本书如此有趣,却一直没有看到再版。我的书都是能够买得到的或者借得到的,没有什么孤本古本之类,稀奇的书也许珍贵,但对于我的工作没有意义。对于我,书只是途径和手段,只具有功能性的意义,书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玩的。
  有些好书是师长和朋友们送的。李泽厚老师给过我许多本书,不过我最喜欢的他的几本思想史是自己买的。艾科也送过我几本书,我和艾科都是欧盟跨文化研究院的成员,他是学术主席,送我的都是学术书,没送《玫瑰之名》。哈贝马斯也送我几本书,我与他关于他的交往理论有过讨论,我说他的理论在逻辑上少了一个环节,所以会有困难,需要把这个环节加上,这样他的理论就不得不有大的改动,不过他仍然坚持认为他的理论足够有效,应该说得过去。这说起来话长,就不说了,总之他说得高兴,就送了我几本书,包括有Between Facts andNorms和The Inclusion of the Other。他不能读中文书,于是我送了他一张漫画,画的是他的交往理论的笑话,我看他挺高兴的。法国公使郁白先生是汉学家,送了我一本中文版的《悲秋》,是研究中国文学与思想的,很有中国功力,让人佩服。
  
  
  〔责任编辑:徐 子〕
  原载于《学术界》2007. 6

Powered by ZuoJu X5.0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